以史鑒今 資政育人

<<返回首頁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走進新時代

西柏坡,啟迪新時代“趕考”征程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張志峰  點擊次數:

4月8日無人機拍攝的西柏坡。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新中國從這里走來——

                     西柏坡,啟迪新時代趕考征程

                           本報記者  張志鋒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無論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70年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皦邀?/span>70年·奮斗新時代”大型主題采訪活動日前在河北西柏坡啟動,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報道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寶貴經驗,揭示中華兒女百折不撓、接力奮斗、砥礪前行的精神氣概。

70年前,中國共產黨人從西柏坡出發(fā)進京“趕考”,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70年后的今天,如何繼續(xù)發(fā)揚西柏坡精神,走好新時代“趕考”征程,迎接更大的勝利?請看記者從西柏坡發(fā)回的報道。

                                              ——編 者 

70多年前,烽火連天,電波“嘀嘀”,黨中央在河北西柏坡村指揮“三大戰(zhàn)役”取得決定性勝利,從西柏坡出發(fā)進京“趕考”——新中國從這里走來!

今年清明時節(jié),許多人來到滹沱河畔的西柏坡,昔日電波穿越時空激蕩回響。小山村是一部“巨著”,從中可以讀出苦難到輝煌的奮斗史詩,照亮新時代的“趕考”征程。

精神高地 紅色精神代代接力

“我兩歲時得了一場病,家里很窮,看我治不好了,家人把我放在門口的碾盤上。當時住我家的董必武夫婦發(fā)現后,把我送到部隊衛(wèi)生所,救了過來?!被貞浲?,西柏坡村73歲的黨員閆青海,用粗糙的手背抹起眼淚。如今,那個碾盤仍靜靜立在他家門口,“吱呀”聲聲,講不完魚水情深。

閆青海有41年黨齡,他的叔叔閆志廷曾當過村支書。“叔叔過去常給人講革命故事,我都記在心里?!遍Z青海說,“他去世后,我接著講。讓更多人了解過去。”

西柏坡紀念館建成后,許多人慕名來到革命圣地。閆青海平均每周為人們“主講”兩場革命故事。沒有大話,全是“土話”。多年來,他的白發(fā)多了,皺紋深了,但一腔深情從未改變。

紅色精神代代接力。女兒閆文彥是“90后”團員,她2013年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成為西柏坡紀念館專業(yè)講解員,當起“紅色主播”?!白詈蟮囊煌朊子脕碜鲕娂Z,最后的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去上戰(zhàn)場。”每當閆文彥唱起當年支前的歌曲,游客頓時安靜下來,默默聽完,沉思良久。

西柏坡是精神高地。“西柏坡是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的轉折點?!蔽靼仄录o念館研究部主任康彥新說,“‘兩個務必’是西柏坡精神的要義之一,越是接連取得勝利時,越要保持清醒?!?/span>

從“兩個務必”到“兩個永遠”,“趕考”永遠在路上。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勇于變革、勇于創(chuàng)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繼續(xù)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經受考驗,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yōu)異的答卷!

歷史照鑒未來,激發(fā)奮進新時代的力量。2008年突破120萬,2013年增至500萬,去年躍至586萬——西柏坡紀念館的參觀人次不斷攀升。每天都有許多干部群眾來到西柏坡,探訪“趕考”足跡,尋找前行力量。登高極目,滹沱河水源遠流長……

趕考源頭 艱苦創(chuàng)業(yè)脫貧致富

西柏坡村僅有80多戶,村里“兩個務必”廣場附近兩座4層小樓格外顯眼,這是村里“地標式”賓館??烧l能想到,這兩座樓是一位大娘靠賣雞換來的2.8元起家的。

當年因修崗南水庫,西柏坡村后靠搬上高崗,水源保護區(qū)不能發(fā)展工業(yè)、養(yǎng)殖業(yè)。人均不足3分旱地,在土里刨食的年月,生活艱辛可想而知。像許多鄉(xiāng)親一樣,50多歲的韓花珍日子緊巴巴,“一分錢恨不能掰兩半花?!?/span>

改革的春風染綠西柏坡,游客也多了起來,但最初景區(qū)連一杯水也買不到。村里有人提醒她:現在黨的政策好,可以做買賣!

沒本錢,咋做生意?老區(qū)人能吃苦。1990年前后,韓花珍忍痛賣掉一只公雞換來2.8元,置辦燒水鐵壺、瓷碗。在鄉(xiāng)鄰疑惑的眼光里,她推著小推車“練攤”,風里來雨里去,她成為小山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第一天賣了6角錢,第二天沒賣一分,第三天賣了1.2元,韓花珍唱著小曲兒回家了。從一杯水到茶葉蛋等,小茶攤焐熱一家人的生活。有一年,韓花珍買了一臺雙卡錄音機,花了500元!這一“唱”再次轟動小山村。起早貪黑苦心經營,她家成了“萬元戶”,這是當年多少農民的夢想!

太行山深處的西柏坡曾長期被貧困“纏繞”,一個茶水攤激活了閉塞的柏坡嶺。許多村民不等不靠,紛紛擺攤設點,粗糙的雙手勤扒苦做,改善生活。

“先富起來”的韓花珍一家,創(chuàng)業(yè)步伐越邁越大。1993年前后,女兒閆文翠承包經營西柏坡供銷社,后又開餐館,當時都是村里最大的“商場”和“飯店”之一。旺季游客多,一家人經常忙到深夜。

2002年,韓花珍的小外孫閆二鵬建起“農家院”,客房從25間擴到40多間,床具、桌子都是精心訂制,可一次性接待600人用餐。還開設拓展訓練場。眼下,賓館還在擴建升級。2017年5月,大外孫韓立鵬自建的賓館開業(yè),有標間有套房,會議室可容納160人。

搭乘紅色旅游的快車,西柏坡家家戶戶吃上旅游飯。全村的“農家院”發(fā)展到20戶左右。周邊村民近水樓臺“齊”得月,一起發(fā)家。

當年,黨中央在土坯房指揮“三大戰(zhàn)役”。如今,西柏坡村全部建成美觀堅固的鋼混房、小樓。去年,西柏坡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多半農戶買了小轎車。環(huán)村路原本1米寬的土路,近年擴建為5米寬的水泥路。過去石家莊到西柏坡要在山路上盤旋兩個多小時。2011年西柏坡高速開通,車程縮到一小時。

“電波”再度傳喜訊,2018年平山脫貧攻堅戰(zhàn)告捷,甩掉戴了32年的貧困帽!

追夢時代 創(chuàng)新轉型蹚出新路

距離西柏坡景區(qū)1公里,有片整齊的新民居——梁家溝新村。同在柏坡嶺,同飲一湖水。昔日封閉的小山村勇于求新,轉型升級,闖出新路子。

行走梁家溝,“新”是最強烈的感受。梁家溝有80多戶村民,過去散居山嶺,生活不便。拆舊村、建新居,2009年村里請專業(yè)機構規(guī)劃,統(tǒng)一建房,集中居住,改善基礎設施。

圖紙出來了,錢從哪來?一些農戶習慣守攤子,不想挪窩,又咋整?村主任韓志平拿出1萬元,和黨員、村干部湊齊20萬元啟動資金,帶頭蓋新房。為鼓勵建新房,村里承諾為搬遷戶每人補助5000元。一棟接一棟,一個全新的居民區(qū)赫然出現在柏坡嶺下。

拆舊村騰出新空間,干什么新營生?2018年老區(qū)人開啟二次創(chuàng)業(yè),村里以騰出的土地入股,引入一家公司建設西柏坡紅旅小鎮(zhèn),帶動西柏坡周邊農民脫貧致富。

去年底紅旅小鎮(zhèn)建起美食街和旅游商品街,太行山民居風格,營業(yè)面積1.7萬平方米。梁家溝占40%股份,為保證村民利益,紅旅小鎮(zhèn)每年保底交村里200萬元,給村民分紅。

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梁家溝的陳習強過去騎三輪車賣土特產,做生意像“打游擊”。西柏坡紅旅小鎮(zhèn)建起后,當地引導流動商販進入統(tǒng)一市場,形成聚集效應。憑借多年商業(yè)敏感,陳習強搶先在紅旅小鎮(zhèn)承包了固定攤位,“西柏坡的客流在增加,這里的生意會熱起來!”

眼下紅旅小鎮(zhèn)正試營業(yè),30多個固定銷售攤位已發(fā)包10多個,50多家餐飲開業(yè)。美食街上熙熙攘攘,歡聲笑語不斷。

從西柏坡到梁家溝,一批村莊依托紅色旅游等脫貧致富。去年平山縣旅游收入129億元,同比增長3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82元,同比增長10%。

站在高高的柏坡嶺上,耳邊飛來嘹亮的歌聲: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新征程,“電波”緊,“趕考”急,邁步更加鏗鏘有力!

記者手記

讓歷史燭照未來

走近紅色熱土,追尋歷史印記,感悟群眾心聲,發(fā)現老區(qū)人民對黨一直懷有特殊、深摯的感情,感懷當年的“趕考者”,感念新時代的領路人。西柏坡群眾銘記光榮傳統(tǒng),但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覺。他們在柏坡嶺上苦干實干,用熱氣騰騰的新生活,告慰老一輩,奮進新時代。

訪農家,問專家,探訪中共中央舊址,推開小木門,打開一扇窗,一個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紅色密碼”似乎展現在眼前?,F實一再警示這條歷史邏輯:從南湖紅船到井岡翠竹,再到延安窯洞,我們黨歷經磨難來到西柏坡,在土坯房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迎來歷史性轉折,從勝利不斷走向新勝利。在捷報頻傳時,在西柏坡召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兩個務必”,進而吹響“趕考”號角。

越是接連取得勝利,越要保持清醒。站在中共中央舊址,此時此地,讓我們重溫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7月11日再訪西柏坡時的諄諄告誡:“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span>

《人民日報》(2019年04月11日 01 版)

 

友情鏈接

鄭州擎天近代中國研究國家檔案局國史網求是網鳳凰網國際在線中國青年網共產黨員網光明網中國日報網央視網中國網新華網中國政府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網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網河南黨史方志網

黨史博覽雜志社主辦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黨史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黨史博覽雜志社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豫ICP備18012056號-1